“亲爱的辛克莱,我们的神叫阿卜拉克萨斯,他既是上帝也是魔鬼,他既包容了光明世界也包容了黑暗世界。”
光听名字的话,《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可能会让人以为不过又是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但其实并非如此。歌德描述的确实是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怅惘,但黑塞所讨论的,是一个人在走向自身的这条路上的彷徨,也就是书里辛克莱成为德米安的过程。
不得不说,黑塞这本书还是挺让人有共鸣的,因为好像是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做了这样一个决定,这个所谓“走向自身”的决定。现在想起来,也许是因为从小就有一个温和的开明的包容的母亲,也可能是因为青少年时期读的那些晦涩的不大合时宜的文学作品,在我还未同真实世界有太多接触碰撞,互相了解认识的时候,是它们告诉我世界和人有多五花八门奇奇怪怪,我信以为然,并一一接受……总之,我不想对自己的任何一部分视而不见甚至是否定,我喜欢自洽之下的松弛与舒适,我想同自己的灵魂赤裸相拥。只不过,既然被称为决定,就意味着也曾有过对自我的怀疑和审视,尤其是观摩他者之时。倒是没有辛克莱那么多的彷徨与挣扎,不过书里好些片段还是会让我回想起自己过去的思考,尤其是黑塞借皮斯托利乌斯之口所说的一些话。比如,
“亲爱的辛克莱,我们的神叫阿卜拉克萨斯,他既是上帝也是魔鬼,他既包容了光明世界也包容了黑暗世界。”
阳光之下永远有阴影。那些人性至阴暗至自私的部分倒也不必避之而不及。尤其是自己的。很多时候,出于夜晚和酒精的缘故,它们才变成可以坦白的东西,它们得以释放,缭绕在暗夜里。也有很多时候,人们对着一个不知名树洞大声叫嚷,以一种把厨余垃圾丢到公共垃圾桶的形式,试图把它们丢掉,剧烈而粗暴。
它们被自身看作是禁忌。灵魂性免疫缺陷不过如此。
可又何必自我攻击。天使和魔鬼本就都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天使和魔鬼本就都是我们自己。
从来不觉得正视与接受自身魔鬼的那一部分的存在,就会等同于自私与为所欲为。恰恰相反,我以为,只有看到了自己的全部的人,才更能看到他人的全部,真正珍视自己的人,也珍视他人,对自我的坦诚也意味着理性的思考与取舍。“可以带着庄重的思想从高脚杯里喝酒,并想着秘密宗教祭礼,而不去把自己或别人钉在十字架上”。生活中,我会喜欢和这样的人相处,“周围环绕着成熟心灵气氛的人”,是天使一般的存在。
尽管如此,但“这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走一条把人引向他自身的道路更使人厌恶的了”。黑塞说的没错。走向自身多难啊,不仅要在闭眼扭头不想看自己的时候,使劲把自己的脑袋掰回来,更意味着随时随地去觉察和辨识自己的心。
就像,并不觉得心直口快是一个褒义词。大多数时候,逞一时言语之快,往往快得来不及去觉察自己的心,而没有自我觉察的所谓真实和真诚毫无意义,于人于己都是。微博抖音种种评论区,人们出于匿名恣意放飞,随之而来的是满目的戾气。这些戾气,并不是随利箭一般的攻击性言论所产生的,戾气本就一直存在于攻击者自身——如黑塞所说,“如果我们恨一个人,那么我们恨的是他的形象存在于我们自身的东西。我们自身不存在的东西是不会使我们激动的。”好比是,男性对美丽的女性和女性对帅气的男性发表不友好评论的情况总是少见的。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往往来源于我们自身中的事物。而沉醉于快言快语时,是难以做到如剥洋葱一般一点一点剥开自己的心,去看“存在于我们自身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的。当然,这确实真的很难。
虽然这条路使人厌恶,黑塞依然认为,“每个人的真正职业只有一个:走向自身”。这一点我并不赞同。个人有个人的选择,个人有个人的命运吧。人群中到底做哪个选择的人更多?我不知道,也许是一半一半。
只不过有时候,做一个选择走向自身的人,仿佛才是那个做梦的人——
“我确信,你和神鬼有来往。”
“我对神鬼一无所知,我生活在自己的梦里。”
